互联网往事之1:探寻中国 BBS 鼻祖
若要追溯互联网内容创作的第一块阵地,那么非 BBS 莫属。
BBS 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 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电子公告牌系统,这是一个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 Internet 执行数据上传下载、新闻阅读和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的服务软件。
BBS 是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因为它意味着人们从此可以在互联网上创作内容,供大家阅读、分享和交流。时至今日,这种产品形式依然广泛存在,在互联网内容领 域扮演者重要角色。
那么,中国最早的 BBS 站点是哪个呢?
在百度百科上查找 BBS 词条,它会告诉你:1998 年,南京动力交通学校计算机系教师创办西祠胡同,标志着 BBS 正式创立。
这显然是一个谬误,因为早在 4 年前,建在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上的水木清华 BBS 就已经开通了,业界普遍认为那才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互联网上的 BBS。
水木清华的来源非常有意思。
在 1995 年的 8 月 8 日这一天,清华大学一个网名叫做 ACE 的学生,忍受不了分享交流的不便,一怒之下在自己实验室的 386 电脑上装了套中国台湾的 BBS 软件,并把站点起名为“水木清华”,很快,水木清华 BBS 就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同时在线超过 100 人的“大型” 网站。
不过,关于中国 BBS 的雏形其实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比如,在 90 年代赫赫有名的惠多网(FidoNet)。
惠多网并不是一个网站,而是一个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站长用电话线连接 Modem 和电脑,然后安装一个叫做“蓝波快信”的软件,扮演服务器角色。用户的电脑装上客户端,也用 Modem 和电话拨号上站,把喜欢的版块内容打包下载,然后离线慢慢查看和回复,下一次拨号上站之后,再把回复的内容和自己想发布的内容打包上传。
在这种点对点的模式之下,除了站长可以和用户直接交流之外,其余用户的交流都不是实时的,而且每天能够连上线的时间大概只有几分钟,还是站长根据用户的贡献和活跃程度来分配的。
现在看来,惠多网的这种交流方式简直让人难以忍受,然而在当时却让不少程序员为之欣喜若狂,因为他们之前以为所有的程序都是在本地运行的,没想到还能从屏幕上看到来自其他地方的人发来的文字。
惠多网开始于 1984 年,1991 年被定居北京的中国台湾人罗依引入中国,他开通了惠多网在中国的第一个站点——“长城”站。
在望月看来,这件事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意义,仅次于 1987 年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虽然直到 1995 年,中国的惠多网站点也就不到 10 个,活跃用户不到 100 人,然而,这些人却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已然成为互联网大佬级的人物。
你知道都有谁吗?
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
1995 年 2 月,已经被惠多网深深吸引的马化腾决定开通惠多网的深圳站,取名为 ponysoft,这个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马站”,马站可能是当时惠多网站点中配置最为“豪华”的——它拥有 4 条电话线和 8 台电脑,耗资 5 万元,这几乎花光了马化腾之前开发股票行情系统软件的全部收益。
在邻近深圳的广州,活跃着一个与“马站”齐名的惠多网 “新月”站,站长袁鉴和站友郭耀琦后来共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网络安全公司天网。
在这两个站点站友的鼓动下,宁波电信局的员工丁磊决定辞职去广州,2 年后,他创办了网易,8 年后,他成为中国首富。
这里必须要提一句,后来一手创办了微信,成就了无数内容创业者的张小龙当时也活跃在惠多网,成功开发了 Foxmail 的他在那时候的名气比马化腾和丁磊要大得多。
彼时的 BBS 上活跃的大多都是程序员,他们发布、讨论和交流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技术相关,但也不乏对生活的看法、对未来的思考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内容。
无论如何,内容创作者,几乎是伴随着 BBS 的诞生而出现 的,尽管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和交流经验而来,但客观上,他们也创造了互联网上第一批的内容。
事实上,早期的内容创作者,无论是论坛时代还是博客时代,无论本身是否从事编程与技术开发工作,大多都是需要掌握一点点技术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互联网尚不发达、内容创作平台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创作。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