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测Google Home之后,我明白为什么智能音响在国内火不起来了
2017年的WWDC可能是苹果最“硬”的一次。
在这个输入软件开发者的盛会上,苹果一口气发布了多款硬件产品,其中,我最关注的是智能音响设备HomePod。
苹果的入局,意味着包括亚马逊、Google、微软和苹果四大互联网巨头都开始布局互联网音响行业,一个小小的音响,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智能音响的魅力
智能家居是个大市场,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想抢占智能家居的入口,有从路由器上做文章的,比如小米;有从电视游戏机上想办法的,比如微软;然而,转了一圈下来,却发现最好的入口还是亚马逊探索的智能音响。
2014年11月6日,当亚马逊在官网低调上线搭载了智能助手 Alexa 的智能音箱—— Amazon Echo之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在一年之后这款产品会占据全美音箱市场销量的 25%,到了2016年,Amazo Echo 更是卖出了超过 650 万台。
现在,Echo 已经可以控制灯泡、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多个智能家居产品,就算无法直接连接的设备,也有很多可以通过 Yonomi 或者 IFTTT 进行联动。
通过智能助手 Alexa的不断学习,Echo 目前已经掌握了11000多项技能,聊个天、讲个笑话、定个闹钟、查个资料什么的自然不在话下,它甚至还可以帮你阅读Kindle里面的电子书,以及帮你在亚马逊下单购物。
现在想想,音响的确是个好的入口。
它方便声音的输入和输出,便于唤醒和交互,毕竟,要想通过语音打开电视或者让路由器给你说话貌似不是特别现实。
它有高频使用场景,电视机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了,路由器放在那里更加懒得去折腾,唯有音响,任何场景下都可以使用,这种习惯在欧美国家尤为明显。
就这样,智能音响火了,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入局。
互联网巨头抢占智能音响行业
亚马逊Echo火了之后,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入局。
率先发难的是Google。
去年底,Google Home开始发货,更低的售价、更好地音质,以及更牛逼的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让Google Home 极具吸引力。
Google 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它的策略也是硬件低价、功能牛逼,本身Google Home的定价就只有129美元,后来打折只要99美元,简直良心,连我都忍不住入手了一个。
拥有Cortana 语音助手(小娜,国内叫小冰)的微软自然也不甘寂寞,不过微软并没有自己造音响,而是选择在其他智能音响设备里植入自己的小娜语音助手,比如Mattel生产的Aristotle,以及哈曼卡顿的Invoke。
不过这个外观的确让人没有太多购买的欲望。
接下来就是苹果刚刚发布的智能音响设备HomePod了,尽管要等到12月甚至明年才能见到这款设备,不过HomePod还是让人期待,因为苹果产品的品质,也因为苹果在音乐领域多年的深耕。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苹果HomePod 是智能音响中音质最好、售价最高但智能化程度最低的,这也符合苹果产品一向的特性。
所以,亚马逊在智能音响领域是鼻祖,现在已经推出了二代产品Echo Show,带有触摸屏,可以完成视频通话、观看视频等更多功能,想继续巩固智能音响霸主的地位;Google 则是走智能化路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智能助手的升级而不是硬件产品的迭代上;微软的策略是与其他智能音响产品合作,自己不做硬件,继续“软”下去;而苹果则是继续赚钱为主、硬件和体验为先,Siri 助手只是一种扩展功能。
不管以什么样的姿势进入,国际互联网巨头都在布局智能音响领域,智能音响市场也是一片火热,反观国内却是冷冷清清,为何?
为何国内智能音响市场一片冷清
为了找到问题的原因,我专门买了一个Google Home,一番体验之后大概明白了原因。
原因之一:国外智能音响设备使用门槛较高
目前来看,除了苹果的HomePod 会推出中文版本之外,其余巨头们的智能音响设备都不支持中文,也没有进入中国的准备,这就刷掉了大部分潜在用户。
尤其是Google,因为你懂的原因,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无法正常使用,所以我先花了两天时间把家里的路由器网件R7000刷上梅林固件,然后配置SS才勉强可以使用,个中艰辛就不详述了,上视频。
国外智能音响设备没有进入国内,固然给了国产厂商以时间和机会,但却也失去了教育用户和市场的契机。
原因之二:国内用户对音响并不敏感
据望月观察,国内用户使用耳机要比使用音响高频得多,因为我们待在家里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即使是在家里,使用音响的频率也不算高,我们不得不考虑“会不会打扰儿女学习”“邻居会不会有意见”“加完班都累成狗了哪还有时间听音乐”等诸多问题。
而且,在我们的认知中,音响设备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配合电脑使用的几十块钱的小音箱,另一种是配合电视使用的高大上的音响,近些年陆续出现了一些配合手机使用的便携式蓝牙耳机,独立的智能音响还没有在用户中形成概念。
原因之三:智能音响对AI和硬件要求高
智能音响看似一个小玩意,实际上要求还真不低。
首先你得有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吧,正如Google 有Google Assistant、亚马逊有Alexa、微软有Cortana、苹果有Siri一样。
国内具备这个能力的,除了BAT之外,貌似只有科大讯飞、云知声和思必驰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在易观刚出的报告中,提到中文语音识别能力较强的只有百度和科大讯飞。
这还只是软件层面的,在硬件层面,芯片、模组、传感器等底层设备更是只有芯片厂商、科技巨头才能完成,所以,别小看视频中那个小小的芯片和简单的几个麦克风阵列,要达到在强噪音、远距离(15米)的条件下成功识别语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亚马逊的Echo整整火了两年多之后,Google和其他互联网巨头们才陆续入局,这其中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我猜测苹果的HomePod要等到明年才发货,恐怕也是需要时间再好好的把Siri调教一番。
所以,国内尝试智能音响设备的,也就只有讯飞和京东合作的叮咚音响稍微有些名气,据说阿里云一个团队也在做,腾讯、网易和云知声也在追逐,但和国外互联网巨头们相比,在重视与投入程度方面都差太远。
原因之四:整合第三方服务并不容易
智能音响并不是一款简单的语音交互设备。
如果只是聊个天解个闷,智能音响对用户并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对厂商来说也没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的投入,唯一的发展趋势就是作为入口控制其他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帮助用户在网上完成更多服务和指令。
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不断的让人工智能语音学习进化之外,还需要整合许多第三方服务,比如叫外卖就需要和美团饿了吗合作,购物就需要与淘系和京东合作,打车就要和滴滴合作,多听点音乐就需要和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合作等等。但是,国内互联网现在越来越有派系分明、彼此隔绝的味道,尤其是设计到大数据、接口以及平台之争时,整合起来难度很大。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不要错过智能音响这个领域,毕竟,它很有可能是人工智能落地和智能家居启程的重要一环。
近期评论